【記者趙奇濤 譚杰/宜蘭採訪報導】被稱為「母親之河」的宜蘭河畔、慶和橋下南岸邊坡上一幅30公尺長、6公尺寬、共6,510片陶板組合而成的陶雕壁畫—「西堤晚眺」驚喜現身!由縣府爭取中央前瞻水環境計畫預算,委託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陳世強教授執行,耗時1年製作,目前已接近完工階段。
蘭陽青年文藝營~結業了.舞動青春的靈感【影音直播】
【記者趙奇濤 譚杰/宜蘭採訪報導】被稱為「母親之河」的宜蘭河畔、慶和橋下南岸邊坡上一幅30公尺長、6公尺寬、共6,510片陶板組合而成的陶雕壁畫—「西堤晚眺」驚喜現身!由縣府爭取中央前瞻水環境計畫預算,委託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陳世強教授執行,耗時1年製作,目前已接近完工階段。
【記者趙奇濤 譚杰/宜蘭採訪報導】宜蘭市公所繼出版以人物及人文空間為主軸的《蘭城先賢》、《歷史風華》專書後,今年再度推出蘭城故事系列叢書第3本《穿越古今宜蘭河》,本書除了贈送給各縣市及縣內各級學校外,也將準備200本贈送給民眾,民眾可憑身分證份至市公所文化發展所辦公室領取。
【記者趙奇濤 譚杰/宜蘭採訪報導】 創建迄今已有186多年的「林氏家廟追遠堂」,是宜蘭縣歷史悠久的一座家廟,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在去年12月審議通過為縣定古蹟,每年農曆初七宗親會舉辦新春團拜,林姿妙縣長是林姓族親,目前擔任蘭陽林姓興德會顧問,今天(18)日林姿妙縣長參加團拜,並為「林氏家廟追遠堂」指定古蹟解說牌進行揭牌。
【記者譚杰/頭城報導】為延續、深化地方聚落文化及歷史的傳承與記載,頭城鎮公所繼107年編撰出版『蘭邑頭圍』後,再次向文化部爭取經費,經鎮長曹乾舜和公所團隊討論後,選定「寺廟篇」及「地理篇」作為編撰主題,聘請曾任教宜蘭大學、佛光大學的陳進傳教授及其團隊,編撰完成近15萬字的『人與神共構 頭城的寺廟信仰』;聘請台北市立大學張政亮教授及其團隊,透過田野調查與專業研究、系統性的整理、考究與紀錄,編撰完成近14萬字的『人與土地的對話 頭城的地理采風』2本鄉土系列叢書,今天(25)在頭城鎮公所大廳對外正式發表並舉行贈書儀式。
【記者趙奇濤 譚杰/宜蘭採訪報導】宜蘭縣政府研提「蘭陽地區二戰軍事遺構群歷史再現計畫」申請,並獲得文化部前瞻計畫「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經費補助,結合調查研究、文化資產修復及再利用、人才培育、推廣活動、影音紀錄及專書出版等多元途徑,以新的視角引領民眾,一同重新解讀宜蘭的歷史。「蘭陽地區二戰軍事遺構群歷史再現計畫」階段性執行成果,將於甫修復完成之歷史建築「化龍一村眷舍群」近代眷舍區,以特展形式呈現,展期自11月21日起至110年5月23日止,為期半年,邀請大家到訪化龍一村,共同見證1945年前後的宜蘭歷史。
【記者趙奇濤 譚杰/宜蘭採訪報導】為響應2020年全國古蹟日「遺產教育行動‧翻轉與創新」的主題意涵,宜蘭縣政府結合前瞻計畫「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調查成果,策辦「二戰探秘—宜蘭淺山地帶軍事遺產巡禮」活動,今天(19)帶領民眾實地踏訪淺山地帶的軍事遺產,一窺75年前太平洋戰爭最末期的軍事動員與部署,以此省思和平之可貴。
【記者譚杰/頭城採訪報導】
蘭陽博物館「兒童考古探索廳」即將在7月10日開幕,這既是全國首座縣市級考古親子博物館展廳,也是小朋友們的考古魔法樂園。蘭博從6月22日起,陸續邀請縣內國小學童擔任試玩體驗員,今天(30)林姿妙縣長、教育處長王泓翔、玉田國小校長等人,帶著玉田國小30位低年級學生試玩,小朋友大呼“這裡太酷了”!
【記者譚杰、趙奇濤/員山報導】
宜蘭大學校長吳柏青最近從國外旅遊回來,收集了一些旅旋遊資料,返國之後他卻急著聯繫去拜訪臉書上的朋友~文史工作者楊基山,藉以交換見聞與心得,而校長這次的旅遊景點,正是表示他對城南校區規劃的關心與重視。
【記者趙奇濤 譚杰/採訪報導】
日前,宜蘭市公所為感念宜蘭橋80年來對於宜蘭地區交通的貢獻,特別在封橋改建的前夕,舉辦宜蘭橋橋頭碑文的拓印活動,當天的拓印活動引發熱烈的迴響,周遭的居民鄉親響應這項別具意義的活動,也有從小住在宜蘭橋邊的退休老師,特別從台北趕回來參加。拓印活動後還有不少民眾希望能拿到宜蘭橋頭碑拓印留念,因受限於工程施作的因素,無法到宜蘭橋現場拓印留念。有鑑於此,宜蘭市公所特別製作與宜蘭橋橋頭碑同樣尺寸及按比例縮小版的紀念章戳供民眾拓印留念,另外也會將宜蘭橋橋頭碑拓印的真跡製作成電子檔,放置在宜蘭市公所的網站http://www.ilancity.gov.tw/供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