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譚杰、趙奇濤/宜蘭報導】
宜蘭市七張社區78歲的廖姓阿嬤,剛到社區時因沒唸過書,也不會寫名字,在最近一次上課報到簽名之中、竟在一張畫紙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將協助上課的志工大姐、嚇了一大跳,以前都是志工幫她打勾,從沒想過她會寫字,大家也都是對長長者的刻板印象,只要乖乖來社區、安安靜靜坐著,不要吵就好。
廖姓阿嬤那個時代、許多女孩因小時候家裡窮。分出去給別家帶、預備長大後做媳婦,就是所謂童養媳,從小就是起早摸黑做不完的家務,有得溫飽就不錯了、更遑論上學~
阿嬤怎麼會寫字的、起因是據點上課的創意繪畫老師,她上課時除了畫圖,也教寶緞阿嬤將名字用彩筆畫,終於阿嬤能「寫」出自已的名字。
老師是長者機構的專業教畫老師,後來我們才明白,畫畫不只是畫畫,更是透過畫具、線條、色彩與自己心靈對話,當你覺得都沒人要跟自己說話、覺得孤單、覺得冷;其實你也忘記了對自己說話,現在就可以拿起畫筆、與自己做一場心靈對話之旅,當然歡迎參加七張的繪畫課程、這裏是您旅程啟動的起點~
當一個據點會呈現出何種的樣態特色,必然與一個社區理事長(領導者)的想法有所關聯,理事長對於社區據點如何照顧服務社區長者的看法又是如何~
1.長者並非失能、但如果大家都認爲他們是失能(很多事他們不能做)那就真的失能了。
2.政府不斷推行青銀共構,其實在我們面對據點所現實發生的問題,更首要面對解決的、是健康體排除非健康體、佔據了共享資源;七張將更務實推動老老共學、健康體照顧非健康體的宗旨、不能只求自已學習,而把我們的老老長者晾在一邊。
3.這些目標的推動、需要更多的志工做爲其中的黏合劑,去引導、去改變氛圍,重啟互助的美好。
最後,長者之關懷與照顧、決非僅憑社區一己之力,而是家庭、社區、據點的三方共構,阿嬤年紀大了、儼然是個老小孩,孝順的女兒,將孩子寫字練習簿教給阿嬤練習,阿嬤在社區裡的生活圈是否得到連結?來社區上課不被當成失能者?這些都很重要,需要的是我們共同的努力。
寶緞做到了、開啟了我們七張「敬老烏托邦」的第一步、並也證明、敬老、尊老、容老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