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圖:用掃帚抹布幫病人解決病灶(記者李寶琴/攝)
【記者李寶琴 / 追蹤報導】
有病,去醫院看醫生是很自然的事,但醫生主動走入偏鄉家庭去看病人,則確實少見;而且是依照計畫陸續進行,彼等持續奉獻、默默付出,更屬難能可貴。一群充滿熱血的醫護人員,所成立的「愛,在一起醫療服務隊」主動出擊,從原本單純被動的"看病",到現在主動的"看病人",他們用愛翻轉了偏鄉的醫療。
愛-在一起醫療服務隊在南澳訪視出院病人(記者李寶琴/攝)
因為愛所以在一起 一群自願者走進南澳拜訪病人的故事
一群羅東博愛醫院熱血的醫護人員所成立的「愛,在一起醫療服務隊」於本月中,再次前往南澳訪視,每趟走訪前的人員募集,皆在一個月前於醫院部落格號召志工參加,雖無給薪、無給假,團隊成員卻一次比一次龐大,從不到10人編制,這回能出動40人,這就是愛泛起的漣漪,一圈一圈逐漸擴散。
從看病到看病人,瞭解他們生活狀況,對於疾病的照護甚為重要(記者李寶琴/攝)
浩浩蕩蕩的40人團隊抵達南澳後,分為三組人馬各自帶開行動,像拜訪老朋友一般,除了例行醫護小組前進碧候訪視多位返家休養的病友、另有一組團隊在朝陽社區定點與社區居民、爺奶們一起聽健康講座、做做健康操,最後一群人則是兌現年前的約定,到行動不便的張爺爺與張奶奶家中邊作客聊天、邊協助清理家園。而訪視的第一站病友,得知自己是今天第一個病人後,即興奮地打電話給同住在南澳的洗腎戰友分享,並驕傲的說,「今天我第一個給醫師看啦!」。
看病最好的解藥,從看病到看病人
例行病友訪視,志工們會攜帶血壓計、血糖測量、聽診器等常見基本裝備,除此之外,志工們還會帶營養評估表、居家環境評估表、家庭評估表等,他們明白除了看病狀外,看看病人的生活起居,瞭解他們生活狀況,對於疾病的照護甚為重要。「因為我們無法控制病人回家後的狀況,也無法知道看診時他們是否會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不想吃藥昏睡、止痛藥效果還不夠可以再強一點、醫師說要喝水可是不喜歡喝沒有味道的水等等....」。參與的成員志工說著,邊幫忙病人紀錄。
從不出門的爺爺難得到社區與復健師跳健康操(記者李寶琴/攝)
志工團隊都是各領域專家,包括醫師、營養師、護理師、社工、醫療行政等,每次訪視後皆會進行各專業診斷意見彙整,意見交流過程中每為成員細心手寫筆記,心想這每一點建議都能讓病友過得更好一點,就得好好確實記下來。他們像偵探般,探查了所有對病友們不利的線索,一一理順抓出問題元兇。已經是第三次參與訪視的盧進德副院長有感而發地說,雖然表面上是我們探視病人,但病人卻是我們最好的老師,經由和他們接觸互動,一點一滴學也會了真正的看病。」,參與的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江俊廷也說,「我們期待花更多時間聽病人講話,很多病人講完,他的心情就好了。他講愈多,而我就有更多資訊去找病因」。
醫療人員除了看病還能做什麼
這回其中一組志工們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幫病人整理居家環境,重建生活秩序。這回服務對象是一對張姓老夫妻,常年與三隻狗一起居住,屋子裡老舊的電視、洗衣機與衣服等雜物讓居住環境影響到身體狀況,志工吳蕙穎看到發黴的牆壁,佈滿一塊塊霉斑,表示很難想像這積滿灰塵與黴菌的地方是他們生活數十年的地方。經過志工們努力刷刷洗洗,從早上九點打掃到下午四點,共清出了約20個大垃圾袋的可丟棄物,原本堆滿雜物的小小的走道、臥房,突然開闊起來,牆壁也變白了,而最感人的是張老伯伯與老婆婆看到煥然一新的環境,感動地直說謝謝,此刻他們臉上的笑容就跟外頭陽光一樣燦爛!
離不開的椅子 走不出的家門
「上個月,我問他,阿北,起來走一走好不好?他給我的答案是,免啦,就這樣了啦!」江醫師回憶起這對夫妻時說道。如今,這天再度造訪,張伯伯不坐在家門口吹風,不僅自己起身拄著助行器與老婆婆緩慢走出家門口,還走到鄰近的社區中心去,跟服務團隊的復健師一起跳健康操去。其實在探視病人時面對最大的難題是,如何讓老人家願意走出門,所幸與朝陽社區合作下提高了長者們外出走動的機會。由於這次成效佳,未來社區服務不僅規劃有健康衛教,也將定期加入健康操的活動,並提供血壓、血糖檢查,服務隊期盼希望這些多元的資源注入,能讓服務隊更完整地守護南澳相親們的健康。
許博文主任關心社區居民的健康(記者李寶琴/攝)
邊走邊整隊,走出自己的團隊價值
搭上回程的火車,志工們仍關心著在南澳的事,回醫院的檢討會議上更是熱絡討論後續病友們的就醫、復健、用藥與飲食等問題,他們相信在南澳燃起的火苗逐漸旺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愛,在一起醫療服務隊」希望未來能讓更多的人變成夥伴,讓羅東博愛醫院凝聚成一顆為宜蘭鄉親帶來溫暖的太陽。
護理師與曾經照顧的病人相見備感關切(記者李寶琴/攝)